米搏体育
4亿老年人未来需求一家社区医院的“医养结合”探索之路

类别:米搏体育   来源:米搏体育    发布时间:2023-12-25 10:25:13  浏览:1

  社区医养、居家医养服务是未来的趋势,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完善,比如支付方式、服务类型、服务粘度、转诊、经济效益等,这些“无人区”都需要去创新和探索。

  从社区卫生中心到社区医院,从70人扩大到了300多人,年收入从不到百万增长到破亿,这家社区医院如何做到?

  红山医院的前身是广州文冲船厂职工医院,2007年改制。当时只有60多人,建大医院实力不够,正好赶上广州全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院长蒋羽萍说,当年通过调研发现,社区5万多居民,很多家有老人,对老年人医养、康复和临终关怀有较大需求。

  经过多年的探索,蒋羽萍总结出“医养康护送”5字战略,设置全科、中医科、康复医学科等门诊服务和24小时急诊、住院服务,设立床位220张,并在广州率先设立安宁疗护中心。红山模式的三大特点分别是:(1)医防融合——全科医生+专科医生(红山的专科医生也要学习医防);(2)安宁疗护;(3)医养结合。从住院到居家,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,“医养康护送”,实际做到医中有养,养中有医。

  蒋羽萍认为,全科医学是基层医疗的核心学科,横向覆盖从个体到家庭和社区的全体居民需求,纵向也覆盖了生老病死整个人生。以家庭医生为核心,同时协调各种相关专科医生提供基础卫生服务,能满足社区居民80%~90%的健康需要。

  从红山医院的案例能够准确的看出,充分的发挥社区医疗的作用,是实现社区/居家医养结合的最佳选择。将家庭医生签约,分级诊疗,双向转诊,与医养结合统筹兼顾,融合发展,不但有利于服务闭环,也能更有效的使用有限的医疗资源。

  “医养结合,居家照护”是红山社区医养服务发展的新尝试,他们提供从住院到居家,全生命周期医疗保健服务。也开设了“家庭病床”,住院还没完全好的患病的人能回到家继续做家庭病床的治疗与护理。

  蒋羽萍认为,“养”离不开“医”,医养结合是未来的趋势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指出,医养结合的问题并不在于“养”——无论是入住养老机构,居家养老还是依托社区照护,现阶段老年人之所以难以获得方便有效的医疗服务,问题出在了“医”上。

  前些年红山医院在民政局备了案,成立了医养结合科,拥有20多张养老床位,也配备了心脑血管专家等专家资源。与传统养老院不同,医疗机构延伸做养老做的是“嵌入式养老”——老人可以每时每刻来随时走,子女要出差,老人可以过来住上几天,然后也可以每时每刻回去。

  在2020年,红山医院与所在街道共建,将原红山街居家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升级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(颐康中心),整合民政、医疗资源,主要提供全托、日托、助餐配餐、家政+养老、家庭养老床位、医养结合、辅助租赁等多功能服务。

  “9073”养老全链条----面向90%身体健康情况比较好的居家养老长者,红山颐康中心提供适老化改造、家庭病床建床、居家康复等一系列服务,保证长者在居家环境里享受到医、养、康全方位照料。7%的长者依托社区的养老服务中心,提供日间照料,同时可通过社区护理站定期监测长者的健康状态,开展健康宣教和讲座。3%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,可入住颐康中心,通过机构养老予以保障。

  在“康复护理”环节,中心为康复期老人提供慢病治疗和康复训练服务、长期照护,通过为老年人制定了5个基本服务包和10个单病种服务包,涵盖了老年慢病范围,增加了康复、心理辅导、日常照护等服务项目,扩大了一般住院的服务范围,实现了医养服务标准化、规范化。

  与此同时,她们还打造以电视为居家载体的可视化智慧医养服务平台。通过智能医疗设施、通信设施等工具载体,围绕健康照顾和健康维护,后期通过引入健康医疗评估和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包。让老人在家就能随时保持联系自己的家庭医生,实时监测身体情况,定期上门巡诊、护理,需要时及时协助转诊,并与街道、社工、义工团体联合,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服务,真正的完成社区智能居家养老。

  红山医院另外一个标志性特色就是她们的“骑兵队”——一袭粉色护士服,或身穿白大褂,骑着“电驴”(电瓶车),走街串巷,成为医院的“流动名片”,已完成4000多人次的上门,行程累计2万公里。

  红山的护理团队“骑兵队”能提供很多高难度的护理操作,如糖尿病足、下肢慢性溃疡、外科手术后感染等疑难慢性伤口换药,以及PICC(经皮外周静脉置管)管道护理、癌症后期患者协同护理。

  红山医院还要求护理小组成员上门服务时,对老人的照顾者进行赋能教育,将疾病知识、护理方法和康复技术等全盘教授给他们。因为她们认为,医疗服务一般一周一次,生活照料才是长者居家养老的基本。

  除此之外,红山还为老人的家里提供适老化及智能化改造。适老化改造主要侧重硬件,比方说,家里的卫生间有必要进行防滑处理,防止老人摔倒;家具棱角易引起磕碰的,要进行包边处理;家中有台阶不便于老人行动的,需要改造为坡度;家门房门需要加宽,便于轮椅通行。有适老化改造需求的长者,能够最终靠红山颐康中心提交申请,由中心安排专人上门测量、拟定方案、施工验收,在享受一条龙服务的同时,也享受到了政府的适老化改造补贴。智能化改造则是软硬件相结合,通过在长者家中安装烟雾警报器、浸水警报器、紧急呼叫按钮、心率呼吸监测、防跌倒等智能化设备,并与社区、医院做数据对接,医院24小时值班的监护员可以迅速监测到不正常的情况,并及时安排专人上门查看,这对于独居长者尤为重要。

  社区医养、居家医养服务是未来的趋势,但是仍然有很多需要去改进完善,比如支付方式、服务类型、服务粘度、转诊、经济效益等,这些“无人区”都需要去创新和探索。

  红山虽然给了长者提供医疗保障,以及居家养老的后盾,但在老人精神娱乐方面,她们认为还有很多提升空间,下一步希望能与社区紧密配合,为老人创造一个发挥余热的平台,让老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内实现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。

  红山医院在病房部分设置“临终生命关怀”区域,建立了舒缓疗护病区。临终关怀服务,最大限度缓解临终者疼痛,提高生命质量;通过专业心理帮助患者舒适、安详、有尊严地离开,并且能减轻亲人离世对家属的情绪负担,由此减少无效治疗对有效医疗资源的浪费。

  除了硬件设施,红山医院的细节更多体现在人文关怀上,他们的理念是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与理解,还专门设置了“病人告别室”,让他们可以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回顾过往的岁月、感受亲情的温暖,回顾过往的生命历程,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能够大大减少发病时的焦躁与担妄,对稳定病情有助益。

  与此同时,他们还提供居家安宁疗护,居家安宁疗护是以居家为主体,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、全科医生家庭病床服务社工、志愿者为临终患者提供连续性的服务。患者经过病种、生存期、症状、患者和家属主管意愿4个维度的科学判断后,才能确定是不是接受安宁疗护。2020年红山社区医院居家安宁疗护52人,居家善终5人。

  目前红山医院居家安宁对象多是脑卒中后遗症、各种疾病终末期患者和老年癌症病人。关于居家安宁,他们最关心三个问题大概是——贵不贵、痛不痛、体面不体面。

  「贵不贵」----作为社区医院,为临终患者提供的是以家庭病床为抓手的普惠型服务,医保付费为主,融合用好长护险、民政项目经费等,最好能够降低居民经济负担。

  「痛不痛」----临终的疼痛,不仅是一种躯体和伤害感受体验,还涉及与情感、个性、认知、行为反应和社会关系相关。临终的疼痛,需要全方位的考虑,它不单是一个临床问题,更是心理、社会和灵性问题。颐康中心会通过疼痛评估调整镇痛药的剂量,在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会结合物理治疗。而针对患者的社会性痛苦颐康中心的社工、心理咨询师的介入与治疗,向患者传递积极、乐观的情绪,让患者感受到温暖与被爱,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感受,帮助临终患者改善心理状态。

  我们拜访的那天,正好在布置一对夫妻60年结婚纪念日,红山的医务人员正在给老人购置蛋糕布置气球,护理团队已不是单纯的医务人员,而成为家庭的一份子,融入社区文化的同时,缕清老人的家长里短,让老人们真正能“老有所依,老有所安”。